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在研课题>>省级课题>>在研:省教研:家园社协同共育幼儿园老城厢课程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正文
自编学习材料(2024.05)
2024-05-17 13:53  

基于老城厢课程建设的 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作者:钱群霞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不能靠学 校的单打独斗,必须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释放社会育人活力,实现家校社互融互通,同 心同向,形成大教育格局。那么,家庭、幼儿园、 社区乃至社会协同育人的 现实情况如何?如何寻找合适的路径破解家园 社协同育人难题呢?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现状

家园社的协同共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 近四十年来家社共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设》 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 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充分 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 园的教育资源。”这些都充分显示,家园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当下一个政策性选择。然而,在实践中家园社协同共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三方存在“不协同”现象。如,家园社三方教育理念存有偏差,实施中资源配置与利用率不够,共育的内容与形式固化且缺 乏机制保障,协同流于表面等。构建高效、民主的家园社合作体系,已成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破解难题,让家园社三方能协同共进,我们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扎根于家园社所处的“老城厢”地域中,探索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建立起家园社互补、互利、互生的良好育人态势。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指向下“老城厢”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老城厢”课程的顶层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儿童世界是由一组从近到远互嵌套的系统或环境因素组合而成。因此我们将儿童个体认知的建构过程放到其生长的老城厢地域环境中,家园社共同努力,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架构, 让儿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浸润成长。

剖析办园理念,明晰协同育人方向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园逐步形成了“扎 根萌爱 绽放童年”的办园理念。我们坚信每个儿童都是一颗种子,种子的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只有用本土优良的人、事、物来灌溉、熏陶儿童成长,才能让他们扎根生长,萌发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协同育人中,我们树立了“儿童中心”的共育理念,家园社三方以儿童的成长为核心,聚焦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将种子特征、儿童特性与教育规律自然融合,在支持儿童绽放精彩童年的同时取得各自的收获。

绘制资源地图,奠定协同育人基础

儿童的生活受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梳理、提炼、加工老城厢这一环境中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儿童经验的获得及老城厢课程实施的质量,也决定了家园社共育的广度与深度。我园地处城厢镇的老城区,在梅园小区与周边商业、公园市政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社区与自然资源。如剪刀弄、武陵桥、墨妙亭、小商品市场等,这些资源有着深厚的老城厢韵味。为此我们以幼儿园为中心,在周边3公里左右直径范围内进行家、园、社各类资源的收集、梳理、筛查,分类建立了人文资源、场域资源、材料资源等资源库 着巧妙运用人文资源、选择运用场域资源、恰当运用材料资源的原则,家园社一起复盘资源的分布关系,制作三公里资源地图的立体墙面,进行可视化、解读性的呈现。汇聚了多方合力的资源地图,精准盘点了课程资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为家园社的协同育人奠定了基础

家园社协同育人指向下“老城厢”课程实施策略

学之所用,贵在实施。如何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基于老城厢地域中的特色资源,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前提,最大限度发挥三方能效,共同建设老城厢课程呢?

多方平等听证落实协同育人理念

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最大的难点,是共育中的三方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对同一问题的目标预设、解决方式截然不同,进而导致矛盾冲突。为此,我们采取聚焦问题多方听证的模式,在轻松、平等、公正的氛围中,家园社详尽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在热议中进 行思辨,最终达成有效共识。比如,毕业季如何拍摄毕业照引发了家园之间的争议。多数家长希望邀请摄影机构来完 成,幼儿园则觉得毕业照不能商业化,应具有教育意义。面对截然不同的观点,家庭、社区、幼儿园及幼儿代表一起举行了一场简单又有意 义的“听证会”。简单是因为没有形式化的过程, 有意义是因为在听证会上三方能以儿童利益为 主,认真聆听儿童的心声,彼此亲近、接纳,最终形成社区出技术、家长出人力、儿童自主 设计、教师有效组织的良好共育局面。这样的 共育让参与者逐步内化“儿童中心”的共育理念, 既有价值又有意义。

层级教师遴选,培育协同育人师资

家园社协同育人,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与家长、社区互动沟通、协调的能力,还要熟知老城厢地域内的各项资源。为此,我们遴选优秀教师,构建雁群式师资发展体系,即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作为长期领头雁,另在家长、社区中遴选热爱儿童、道德 高尚、有不同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头雁师资库,充分发挥三方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共育 的师资力量。现如今,幼儿园已组建了资深农 耕员、城厢老手艺、老城厢美食师等不同的家长资源库,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翱翔、新雁 跟进的师资团队发展体系,实现了家园社的角色互补以及承前启后的发展态势。

共享优质资源,丰富协同育人内容

如何让家园社所提供的优质资源能够服务 每个班、每位儿童,丰富活动的内容,实现价值最大化呢?我们采取珍珠串模式,让其发光发亮。即创设公共游戏场域,通过年级串联大带小以及旅行团等游戏形式,将每个班的优 质资源进行共享。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儿童 在具体的活动场域中发生互动,在游戏中相互协商解决难题,提高合作交往能力。比如,幼儿园旁边的发发面馆伴随了几代城厢人的成长,也是园内众多儿童的早餐打卡地。班级教师邀请面店老板和服务员以“家长 助教”的形式,与儿童一起进行下面、煮面、招待等活动,帮助儿童在游戏中丰富交往情节,使游戏活动更加有滋有味。类似精彩的游戏每 个班都有,它们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共育的时空中。资源共享就是把每一颗珍珠串起来、每一环扣起来,有效弥补了资源利用的狭隘与不足,为家园社协同共育提供了源头活水。

创生“1+X”模式,拓宽协同育人领域

在家园社共育的过程中,如何打破家长会、听讲座、社区参观的老三样模式,让更多鲜活的资源转化为儿童可活动的不同领域呢?我们创生了“1+X”模式,其中的“1”即一个好的资源“X”则是围绕这一资源繁衍而生的许多内容。通过抓住“1”个本土资源,推动生成“X” 种不同学习项目,以点带面,由浅入深,调动家园社三方力量,帮助儿童建构起整体经验。

三、基于“老城厢”课程建设的家园社 协同育人机制保障

优势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

共育活动的三方拥有自身专属的优质资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趋同把三方紧密联结在一起,此时资源的共享机制就能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此,幼儿园通过制定家长工作章程,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等,三方合力,形成课程开发的有效凭借与重要载体,为课程由构想变成现实提供了条件保障。 如,幼儿园与梅园社区常态化开展“社区集市”,与城厢图书馆建立阅读基地,与城厢 文体站共同打造“城厢文体e家”等资源共享平台。这些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亲身体验、实践 操作的机会,而且激发了家长、社区的育人活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多元参与的课程审议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之后,如何让资源的融合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呢?我们建立多元参与的课程审议机制,即在主题项目的开展中,家园社不同的课程开发主体定期对主题实施的目标、内容以及开展的途径方式进行具体的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恰当的课程实施策略

常态化的监督评价机制

根源于儿童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家园社协同育人要走向深度融合,就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明确相互间担负的职责,形成常态化的监 督评价机制。在共建中,我们通过“代表沟通会”确定各方的职责,明确了共育中幼儿园是专业的领 衔者,要搭建研究框架、明晰研究思路,家长和社区要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幼儿深入学习。三者应聚焦共育研究中的问题,互尊互重,开展深度的实践与思考。家园社在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后,建立园 部、年级组、班级“三级委员会”,通过每月一次的家委会会议、课程审议活动、每学期一次的互评反馈活动以及不定期的听评课等,对 老城厢课程的开展进行调查、交流、反馈、改进,为相互间的共育提供监督,形成教育合力。基于老城厢课程建设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聚焦于具体地域的幼儿园,在“儿童中心”理念的指引下,使资源、内容、实施、共育机制等要素形成共育链条,实现互融互通、同向发力、同时推进的育人新局


上一条:理论学习(2024.06)
下一条:理论学习(2024.05)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