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理论学习>>陶养集>>正文
9月燃荻推荐(非主题)
2024-09-05 14:27  

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张正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当前不少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学生参加劳动之后,劳动教育就结束了。 学生劳动创造了什么财富、价值,学生并没有看到,更没有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种“半截子”的劳动教育,顶多只有一半的教育效果。 一些研究者和教师甚至提倡劳动游戏化、娱乐化。 然而,劳动游戏化后,学生很可能认为自己所参加的是游戏而非劳动,哪还有劳动教育的意义呢? 以创造财富与价值或获得报酬为目的,是劳动区别于游戏、娱乐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活动的根本特征。 因此,劳动教育应当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报酬)。 马克思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 劳动之所以最美丽、最光荣、最伟大,之所以要热爱

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根源都在于劳动者能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报酬)。

 

关键词 劳动教育效果;“半截子”劳动教育;劳动游戏化;劳动成果

 

当今,我国很多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往往在让学生参加劳动之后,劳动教育就结束了。至于学生劳动创造了什么财富、价值,劳动成果是什么,学生们根本没有看到。 教育者往往没有想到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样的劳动教育有效吗?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付出了体力与脑力,付出了时间,出力流汗了,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是否就一定受到了劳动教育呢?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劳动教育只是“半截子”劳动教育,充其量只有一半的教育效果。

 

一、“半截子”劳动教育批判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或是创造物质财富,或是创造精神财富。 这是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与休闲、 娱乐等活动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半截子”劳动教育,就是只用一半的劳动进行教育。所谓一半的劳动,就是只有劳动过程,劳动者(学生)参加劳动、付出体力或脑力了,但创造了什么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劳动者(学生)却没有看到,更没有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例如, 组织学生种植瓜果蔬菜,劳动者(学生)播种、施肥、浇水、除草。 瓜果蔬菜茁壮地成长着,这时候劳动就结束了,至于瓜果蔬菜后来成熟了没有,收获了没有,谁获得了,劳动者(学生)却没有看到,更没有获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又如,在学校或家里扫地,扫地结束,劳动就结束了,学生付出了劳动,却没有获得任何劳动报酬或犒劳。 这样的“半截子”劳动,是劳动吗? 有教育价值吗? 劳动者(学生)付出了劳力,却看不到,更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如何热爱劳动呢?

 

二、以创造财富或获取报酬为目的是劳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特征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受到劳动教育, 前提是学生知道并认可所参加的活动是劳动。 如果教育者安排学生参加某些所谓的劳动, 而学生却把那些劳动当作是游戏、娱乐、休闲或苦差事,那么,学生在那样的活动中怎么可能受到劳动教育呢?

现实中就有不少这种把劳动游戏化、 娱乐化的所谓劳动教育。 如一些商业机构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去他们的基地植树, 前提是学生的监护人须向他们缴纳一定的费用或购买门票。 诸如此类的活动是将劳动游玩化、商业化了。有一线教研者提出:在劳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机制,通过角色扮演、 竞争机制或积分奖励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竞争”。 [1]更有一些研究者在探索劳动游戏化,认为“游戏可促进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2]。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游戏化劳动教育模式”,主张“通过游戏元素和游戏规则激发劳动本身的趣味性”。 [3]

 

劳动游戏化、娱乐化、休闲化,对学生而言就是在游戏、娱乐、休闲,而不是在劳动。 这样的活动怎么会产生劳动教育作用呢? 檀传宝教授针对劳动教育的休闲娱乐化指出, 这是劳动教育的畸变、蜕变,这种“‘少爷小姐’式的走马观花,多了观光的轻佻, 少了教育的厚重……这一类型嘻嘻哈哈的‘劳动教育’,当然也就已经远离了对于劳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起码敬畏。 这种劳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劳动观光’,与有意义的‘劳动教育’无关”[4]

那么,劳动与游戏、休闲、娱乐以及其他活动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例如,让学生搬运西、扫地、浇水、清洗桌椅、养殖、种植、洗衣服,这究竟是不是劳动呢? 劳动的根本特征在于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 学习、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唱歌、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物品书桌、清扫自己弄脏的地,这些严格说来不叫劳动。 但是,如果别人付钱给你,让你唱歌给别人听,这就是劳动。

你外出游玩,触景生情,灵感来了,写一首诗歌,不叫劳动。 但是,如果你是专业文学作者,你在工作中写了一首诗歌,那就是劳动。马克思早就深刻地指出:“弥尔顿创作《失乐园》,他是非生产劳动者。 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者,则是生产劳动者。 弥尔顿生产《失乐园》,像蚕生产丝一样, 是他天性的表现……像鸟一样唱歌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 假如她为了货币而出售自己的歌唱, 她就因此而成为雇佣劳动者或商品交易者……给别人上课的教师不是生产劳动者。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同其他人一起作为雇佣劳动者被聘入一个学院, 用自己的劳动为贩卖知识的学院所有者增殖货币,他就是生产劳动者。 [5]161

要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应尊重劳动规律:付出了劳力、劳动,创造了财富或价值, 劳动者就应获得一份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报酬(或物质或精神上的奖赏、奖励);否则,劳动者必然厌恶、逃离这样的劳动;如果劳动者不厌恶而是积极参加, 则这些劳动者就是把那样的劳动当作了娱乐活动、游戏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三、马克思主张学生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我国的劳动教育毫无疑问是依据马克思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而规划的。 那么,马克思在主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候,是如何看待学生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呢? 对此马克思有专门论述。 1866 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中指出:“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5]105 可见,马克思在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时,所谈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劳动教育要真正有效,就必须让学生获得自己劳动的报酬或者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反对好逸恶劳。 马克思在《指示》中还指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9 岁起都应当像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人那样成为生产工作者,应当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为了吃饭,他必须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 ”[5]103 这里,马克思所谓“为了吃饭”,就是指儿童参加劳动应获得劳动报酬, 用自己的报酬、收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劳动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一切财富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天上不会掉馅饼。 所以,学生参加劳动,创造了财富,自己就应获得一份劳动成果或者获得一定的报酬。

要让学生体验劳动的美丽、光荣、伟大,可能的做法有两种: 一是学生劳动后给学生奖赏、表扬;二是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劳动报酬。比较这两种做法, 奖赏与表扬对于劳动而言是外在的,获得劳动成果或报酬则是内在的,是劳动本身对学生的回报。因此,获得劳动成果或报酬更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美丽、光荣、伟大。 既不给奖赏表扬,又不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报酬,学生的体验是什么? 有可能体验到劳动是不得不参加的苦差事,或者感觉到被剥削。至于体验到劳动好玩、有趣、有意思,那是把劳动当娱乐游玩了。

四、获得劳动成果(报酬)是热爱劳动之源

要让学生真正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崇尚劳动,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就必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最好还要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出力流汗了,付出了劳动、艰辛,却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心理会是怎样的?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学生出于对劳动组织者、领导者的仰慕、崇拜等而自愿听从他们的任何安排,做任何事情。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是非理性和非独立性的,容易丧失自我,陷入盲目性、被动性,泯灭个性。 这是不可取的。 第二,学生不怎么热爱劳动,对劳动不劳动无所谓,只是因为学校开设了劳动课,教师要求大家参加劳动,所以不太情愿地参

加劳动。以这样的心理状态参加劳动,显然难以认真、积极、主动,难以全身心投入劳动过程。 于是当劳动结束,他们就感觉解脱了。以这样的心理参加劳动,显然难以受到劳动教育。这样的劳动教育没有什么效果。第三,学生把劳动当作一种兴趣、乐趣,所以积极参加劳动而不在乎劳动结果。劳动就像游戏、游玩一样。 以这样的心理参加劳动,最多只有一半的教育效果。 因为学生所热爱的只是劳动的外在形式、好玩的过程。 如给花草树木浇水,

几个学生一起浇水,简直就像是在玩水。但并非任何劳动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许多劳动的过程是简单、反复、长时间的,因而是单调、枯燥的,如洗衣服、洗碗筷、扫地等。 因此,仅凭对劳动的直接兴趣与乐趣而参加劳动, 难以产生完全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热爱这样的劳动,只是好玩的天性或好奇,并非真正热爱劳动。 真正热爱劳动,那是热爱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

要让学生真正热爱劳动, 那就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要能够体验、感受到这一点, 就必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会由衷地高兴。 财富、劳动成果,是学生劳动力,即自己生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己生命本质力量的体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会产生成就感,这是自己力量与努力的成果。这样的喜悦、成就感,才是热爱劳动的根源。

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更要让学生获得、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有些劳动成果,如种植的蔬菜瓜果,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更要让学生获得、享受到。 如果仅仅是看到,却得不到、享受不到,学生心理会怎样呢? 很可能会有失落感。吃到、品尝到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会感觉更甜、更香!获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才会有收获感、幸福感。这时候才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也才会真正热爱劳动。 这样的劳动教育才真正有效。

当然,要引导学生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让学生独占自己的劳动成果。

 

五、劳动教育如何让学生看到并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

 

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报酬),应成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具体实施上,却不能简单实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落实。 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1)学校劳动教育中所开展的劳动与真实的劳动世界的距离。 根据这个距离的远近可划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学校为实施劳动教育而特意规划与安排的劳动, 不以创造财富为目的,仅以教育为目的。这不是真实劳动世界的劳动,是主观人为的教育性劳动。参加的是真实劳动世界的劳动,但属于教育见习、实习性质。第三, 学生参加真实的劳动世界的劳动,作为一名正式劳动者参加劳动。(2)劳动的类别。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主要有三种, 即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

“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具体如何体现呢?根据体现的程度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级:A.表扬、奖励、犒劳;B.让学生获得劳动成果的约 20%~30%C.让学生获得约 50%~60%的劳动成果或报酬;D.让学生获得近乎 100%的劳动成果。

根据以上两方面因素和让学生看到, 甚至获得自己劳动成果的四级体现程度,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可采取措施让学生看到, 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具体如表 1 所示。

 

1 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劳动成果的措施

 

 

针对表 1 有四点说明。(1)公益性劳动与志愿者劳动,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或犒劳,那就不是劳动,而变成学雷锋做好事了,这样的劳动教育就变成道德教育——可能不是学生自愿的,而是教育者权威要求的。 这样的教育有多大作用呢?(2)在落实“让学生看到,甚至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过程中,应坚持“尽可能就后”的原则,即若有条件落实到 D,就落实到 D,而不是 C;若能够落实到 C,就不应落实到 B,如此类推。(3)在劳动成果或劳动报酬的分配中,要特别注意公平性,考虑学生劳动创造的劳动成果中, 有学校和教师等的相关投入。(4)还要注意教育性,防止师生和学校等在劳动教育中单纯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甚至可能带有营利性、商业性等。

在各种劳动中,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专门探讨,即学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物品、书桌,清洗自己的衣物鞋袜等, 这样的劳动还需要给学生劳动报酬吗?其实,这样的活动严格说来不属于劳动,是个人的内勤事务,这样的活动是在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孩子在家里不管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家人的事情,都不加区分地做了,那么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就应当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奖励或犒劳。 物质犒劳,如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奖励玩具、水果、饮料等。 精神犒劳,包括表扬、陪伴孩子一起游玩、让孩子看半小时电视等。

 

参考文献:

 

[1] 姚进,张奇. 中学劳动课程游戏化教学设计探究[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3):13.

[2] 袁川,刘春梅. 游戏化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践行策略[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7):10.

[3] 李欢欢. 中职游戏化劳动教育模式构建[J]. 现代职业教育,20234):169.

[4]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20179):46.

[5]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1105103.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243

摘录者: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新毛幼儿园 张新义

 

推荐理由当前不少学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去“劳动”。作者在本篇中对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对“劳动教育”的来源,价值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劳动价值的实施进行了案例式的借鉴,教师通过本文内容,不仅可以对劳动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指向性地指导。

 

已是首条
下一条:9月燃荻推荐(主题)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