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在研课题>>省级课题>>在研:省教研:家园社协同共育幼儿园老城厢课程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正文
理论学习(2024.12)
2024-12-12 10:39  

理论学习记录表

研究主题

家园社协同共育幼儿园老城厢课程的实践研究

学习内容

《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

内容来源

网络

参加人员

课题组成员

策略一,营造本土资源课程化的“整体环境”。

引导教师走出幼儿园,走入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充分挖掘田野、山林、河溪的自然趣味,走进超市、菜场和书店等生活场域来营造本土资源课程化的“整体环境”,以及凸显本土文化特征性的“内部环境”。

首先,将幼儿园所处的区域内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进行简单分类,归纳为名优特产、风景名胜、民间游戏、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类别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素材。

其次,充分发挥家长与社区的作用,通过“园外导师”“家长志愿者”“家园亲子活动”等途径,将这些可以移动的资源“请进”幼儿园,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并激发家长和社区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再次,带领幼儿走出封闭的教室,走进自然,通过参观实践、交流合作、种植饲养、尝试探究、绘画制作、远足郊游等活动,实现与本土资源的亲密接触,体验独特的本土文化气蕴,进而滋生爱家乡的自豪之情,增添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本土情韵。

策略二,凸显本土文化特征性的“内部环境”。

首先,将本土文化融入开放的楼道、走廊、大厅、墙壁、户外等公共区域,努力创设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高山、天空、田野”“石桥、流水、人家”的大型主题墙;楼层走廊上展示的造型各异的本土景观模型等等,让幼儿园弥漫着浓浓的本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其次,班级作为幼儿经常性活动和学习场所,本土文化环境营造对幼儿有着直接的熏陶作用。各班要紧紧围绕这一课程载体,布置班级环境,力求凸显本土化、参与性和互动性,适应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策略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从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有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因为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在课程决策过程中,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初步拟定本土环境和文化资源图谱,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素材。

策略四,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扩充教育内容。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这是幼儿教育的新理念,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课程发展方向。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文献中也举例到了本土资源中的“河流”“公园”,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幼儿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整理和再现自己的各种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加了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本土情感,还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策略五,利用家长智慧资源,充实教育内容。

幼儿所属家庭和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地合理利用并有机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献中也举例了亲子间的资料调查、创意制作等活动。这一过程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也帮助家长与幼儿一起探索发现。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多数往往是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还需要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幼儿园已有的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家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往往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弥补了班级教育资源的不足的同时,丰富了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果

通过本次理论学习,老师们进一步深刻体会到:走进自然和生活,将本土环境中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建设的优势,有利于建构富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感受野趣,寻找乐趣,体验童趣,满足兴趣,形成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厚意和无限依恋,从而获得生命自由健康完整和谐发展。

   记录人 魏庸佼 日期 2024.12


已是首条
下一条:自编学习材料(2024.12)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