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本课题组紧紧围绕“合理期望导向下的幼小全程衔接家长课程的开发研究”这一核心主题,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修、实践探索与联合教研活动。通过一学期的扎实研究,课题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有效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并为家长课程的系统开发积累了宝贵的资源与实践模式。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 工作回顾与实施情况
本学期,课题组严格遵循学期初制定的计划,按月推进,聚焦重点,层层深入:
三月(启动奠基月):成功召开学期计划审议会,明确了本学期研究重点与分工。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与案例交流,团队聚焦“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度研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念与素材基础。
四月(协同攻坚月):成功举办了 “衔一程温暖,接一路花开”家园校三方联合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有效汇聚了幼儿园教师、小学低段教师及家长代表的三方智慧,共同聚焦“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培养”这一关键难题,深入剖析误区,分享实践经验。活动成功梳理并形成了针对幼小衔接阶段习惯培养的策略建议清单,显著增强了家园校协同共育的共识与合力。
五月(实训赋能月):开展了以 “赋能心灵成长,提升情绪智慧” 为主题的家教案例指导实训。活动采用“场景还原-诊断-策略匹配”的实战模式,深入研讨了幼儿情绪管理与习惯养成中的真实难题。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家教案例分析框架和一份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清单》,极大提升了课题成员的实操指导能力。
六月(内在修为月):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教师自身,举办了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专题活动。通过体验式学习、案例反思等方式,聚焦教师情绪管理与教育教学、家教指导的衔接问题。
七月(总结提炼月):召开了学期总结暨家庭教育个案交流会。成员们交流了实践案例,分享了指导心得,系统评估了策略效果。最终,不仅汇总了《家庭教育指导案例集》,更重要的是提炼形成了“理论研修-个案实践-交流研讨-总结提升” 的教师家教指导能力培养模式,为课题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二、 主要成果与成效
1.资源开发与积累
系统化地开发并积累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两册家教指导案例集、习惯培养策略清单、家教案例分析框架、亲子沟通与教师情绪管理技巧清单以及情绪觉察工具,为家长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直接、丰富的素材支持。
2.机制与模式探索
初步构建了家园校三方协同教研的有效机制,并提炼出教师家教指导能力培养的“四步”循环模式,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3.团队能力提升
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案例分析能力、情绪觉察能力及对家长进行实操指导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一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家教指导队伍正在形成。
4.课程开发基础夯实
所有活动与成果均紧密围绕“引导家长树立合理期望”这一核心,深入探索了“幼小全程衔接”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为下一阶段家长课程内容模块的构建、活动形式的设计提供了极为扎实的实证依据和内容支撑。
三、 反思与展望
尽管本学期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但我们仍认识到一些可深化之处:例如,家园校协同的长效性机制有待进一步巩固;开发出的策略工具在更广泛群体中的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
展望下一阶段,课题组将在本学期丰硕成果的基础上:
着力对已形成的资源、策略、工具进行系统化整合与提炼,初步构建起“合理期望”家长课程的内容框架与活动体系。
扩大实践验证范围,将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应用与推广,收集反馈,持续优化。
持续深化家园校共育研究,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更高效、更便捷的协同指导模式。
本学期的工作圆满结束,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课题组将继续深耕厚植,为最终开发出科学、系统、实效的“幼小全程衔接家长课程”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