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理论学习(户外游戏场的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论文分享与观点提炼) 殷:户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问题 ⒈教师对户外资源的认识狭隘,缺乏系统的户外资源课程开发能力。⒉教师对户外资源的运用能力不够,缺乏活动之间的联结性。 殷:户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1.立足课程,梳理资源,让幼儿亲近自然的根更深。2.立足课程,利用资源,让幼儿亲近自然的“枝”更壮。3.立足课程,深化主题活动。 殷:那么如何真正将资源转化为课程呢? 我们要依据《指南》,科学判断自然资源对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从而确立主题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及关键经验,并提供适宜的支持,保障幼儿进行深入的、连续的、有质量的学习探究。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殷:达成共识:幼儿园中一花一草、一物一景都有可能进入幼儿园课程,成为与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赋予其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我们则要从专业视角来审视资源、课程、幼儿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对幼儿、资源、课程的再学习、再认识,内化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实践,用实践去感受资源的意义,用童心去发现资源的秘密,用专业去挖掘资源的价值,用课程去实现资源的经验转化。 ㈡观察量表解读与分工 殷: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的戴启猛《基于“四度六度”教学法的课堂观察及其量表开发》,我们简单地看一下,理解这个表格的含义和撰写要求。 四度:四个观察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 六步:六步环节为架构,关注课程性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三个维度,以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分配、教师行为及学生行为四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 ㈢罗凯婷老师执教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的秘密》 殷:来源:项目活动:中国娃主题下班本课程造纸,寻找许多树叶造纸,基于造纸的背景,比如花草纸、纸浆、果皮造纸等等,基于对树叶的问题,生成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里的秘密》。 罗凯婷:执教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里的秘密》。 ㈣执教老师说课、议课、交流 罗:说课: 一、活动意图 我们班本学期一直在开展造纸活动,在造纸的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了很多材料进行造纸,其中就有树叶。在收集的时候孩子们就发现橘子叶和桂花叶表面上看,上去很像,不能够很 好的将他们区分开,这一问题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去的内容总是喜欢刨根问底,通过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答案”,基于孩子兴趣、问题,我生成了设计了本次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二、价值分析 1.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发展幼儿对科学探究的经验 三、亮点、不足 亮点:《指南》中科学领域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本活动的材料都是来自孩子们生活,是孩子们自己收集来的,所以孩子们对自己收集来的材料有这强烈的探索欲,在观察的过程也会格外的专注,随着活动的推进,逐步发现两片树叶放大后的内部结构的不同和更细微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不足:在本次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两片树叶放大后的细微特征将两片叶子快速的分类,当然仍有个别幼儿还是存在困惑,依旧不能分清两片叶子,缺少对个别幼儿学习情况的关注,后续我会继续带领孩子们进行探索,给他们创设更多观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议课: 魏:亮点:资源选择适宜:来源于幼儿园的户外自然资源,贴近生活,基于经验。引进新的探究工具:放大镜能直接的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建议:导图指向性;对科学现象更多关注。 课题共同体成员:亮点:看到孩子经验、户外游戏场资源、和班级班本结合、探究兴趣、时间分配,给予孩子充分探索、观察量表。 建议:给予幼儿表达观点的机会,增强幼儿探究能力;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放大镜的价值充分利用;教师总结提炼不明显;科学活动的严谨性,控制变量法等;与课题的联系是什么?是否合适?课题课户外展示? ㈤专家点评 张雪:亮点:能考虑到文献综述,对课题理解有所帮助。 建议:核心组成员全部参加,多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主题与课题的联系?相关性比较小,兴趣来源于孩子,放大镜的使用,经验的提升;“四度六度”量表灵活运用;时间分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理论学习文献综述的选择,对论文做一些文章分析;教案的设计意图,策略等,指引活动的目标;观课教师的座位,更好的观察幼儿的操作,研讨更加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