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自主阅读《叶圣陶“儿童种子观”的内外价值及其当代要义》《幼儿园内趣味定向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⒈主持人:在之前的一些教研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定向活动、增值性评价已有了深入了解,但发现定向活动中的游戏线索比较单一,对幼儿的挑战性不强,幼儿在定向活动中的增值性发展有待提高。本学期结合我园存在的问题,聚焦定向活动,以增值性评价推动幼儿发展。 ⒉教师以笔记、便签、批注等形式记录阅读体会。 ㈡解读儿童种子观的实践路线 主持人: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教师知道要以幼儿为主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仍会出现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现象。我们以儿童种子观理念为引领,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种子观的主要含义,将理念融入实践。下面我们从三个问题入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儿童种子观。 ⒈什么是“儿童种子观”? T1:叶圣陶把植物比作小学生,教师就是种植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和保护像种子一样的儿童的可能性,并提供适宜的环境。 T2:他主张把学生看作“生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T3:“儿童种子观”蕴涵的主要意义是:种子般的儿童有自动生长的潜能,种子般的儿童有自我生长的节律。 ⒉怎么理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T1:叶圣陶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精辟论断。 T2:“教”必然是引导学生进入“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这样一种境界的“教”。 T3:这样的“教”是可能的,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像种子;这样的“教”也是必要的, 因为儿童要通过教育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T4:“学生像种子”的儿童观是这“不教”之“教”逻辑演绎的坚实基石。 ⒊实践叶圣陶“儿童种子观”需要注意哪些? T1:尊重“种子似儿童”的主体 地位,与其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T2:把握“种子似儿童”的特性,掌握与儿童的相处之道。 T3个体精神的发育重演着人类精神的系统发育,这决定了出生后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有秩序的表达”,具有自我生长的节律。 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要遵循身体运动与感官发育、感性经验的获得与积累、符号学习与理智能力的开发在不同年龄阶段表达的优势特征。 ㈢解读定向活动的教育价值 主持人:幼儿定向活动是以班级、幼儿园、校园周边生活区及公园和绿地等为在地资源,选取各年龄阶段难易不同的路径,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的地图,幼儿通过阅读、分析地图上的各类符号和点标等信息,完成任务。 ⒈开展趣味定向活动的价值? T1: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通过新颖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在奔跑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体质。 T2:培养幼儿自主探索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T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 T4:融合多个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发育。 T5: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⒉如何在幼儿园内实践定向活动? T1:准确定位幼儿幼儿园内趣味定向活动。首先,园内趣味定向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幼儿园户外环境、楼道、教室等幼儿熟悉的环境,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与《指南》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其次,要通过园内趣味定向活动发展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遵守规则以及穿插进行其他领域的认知。 T2:幼儿园内趣味定向活动的策略。在不同班龄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由简到繁,运动量由小到大,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的设计思路,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发育特点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 动。 T3:幼儿园内趣味定向活动在幼儿园的实施步骤。先让幼儿园教师熟悉和了解趣味定向越野活动,并对幼儿趣味定向活动的意义、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而后就幼儿趣味定向的玩法进行深入的研讨,确定符合本园幼儿的活动玩法和规则。 T4:其次,幼儿教师利用科学教育对幼儿进行幼儿趣味定向活动的讲解,让幼儿对于定向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中大班幼儿对于定向地图具有较好的辨别能力,包括颜色代表的含义、行进路线以及如何自主选择路线等。 T5:再次,幼儿教师利用教育活动时间对幼儿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并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楼道、花园、户外运动场以及区域活动场地等环境,并让幼儿可以结合美术教育制作幼儿园的简易地图。最后,利用半日活动时间,集中进行一个班龄的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 T6:幼儿趣味定向活动要体现出层次性。 ㈣主持人小结活动 小结:本次以教研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师共学有关儿童种子观和定向活动的理论性知识,形成对“儿童种子观”理念下幼儿定向活动增值性评价的理性认识;促进幼儿在定向活动过程中得到多元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记录人:顾晓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