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理论学习>>正文
弇山幼儿园《燃荻》第83期学习活动
2025-03-13 18:32  

弇山幼儿园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课程类别:□师德课程         □理论课程       实践体验课程    

         □知识技能课       □信息素养提升课程

主题

学习《燃荻》83期

日期

2025.3.13

学时

地点

弇山307室

主持人(主讲人)

陆佳佳

参与者

部分教师

活动过程记录

、主持人介绍学习目的与方向

主持人:前期我们已经自主学习了燃获第83期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学习心得。

、教师分享读书心得

陆老师:在83期《燃荻》的文章《从回音、回应到持续支持促进》中虞永平教授提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本质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有针对性地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教师根据儿童活动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如通过补充材料、引发讨论、给予必要的示范等,支持儿童持续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恰恰是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维护儿童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表现。在实施课程时很多都是未知的,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如:开展一半幼儿兴趣不浓、幼儿课程中注意力转移等等,那对于这些我们又改怎么做呢?没有时间探索怎么做呢?于是我们在科探区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索。在课程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探索,让幼儿有时间去自主的看见、去自主的交流、去大胆的猜想,让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需要呈现出来。

缪老师:在科学实践中效果显著,幼儿在交流讨论里各抒己见,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合作能力,还能从多角度理解知识。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而非直接告知答案,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此外,书中提到的评价体系给我很大触动。科学实践教育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全面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帮助幼儿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促进知识内化。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优化科学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这些理念运用到实践,为幼儿知识内化和全面发展助力。

吉老师:书中强调科学实践教育是知识内化的关键一环。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幼儿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理解运用。而科学实践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优化科学实践教育,关键在于课程设计。课程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幼儿兴趣。

朱老师:第一,准备阶段。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准备主要不是体现在文字上,而是体现在环境和材料上,这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准备有较大差别。在明确活动目的的基础上,准备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材料中“埋入”引发与教学目的相关的经验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环境和材料的准备不是随意的,而是指向特定目标的,目的是让儿童获得可能获得的各种经验。

这就要考验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对本班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对各种材料特征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对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理念、知识和能力综合支撑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积极、能动和创造作用,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第二,教学展开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儿童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主要不是讲解、指导和规约,而是引发和支持儿童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由于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环境、材料等的不同,这个过程又有很多具体的阶段。教师核心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儿童能真正专注和投入地进行运动、探索、交往、表现等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教师不随意干预和干扰儿童的活动,但一定要根据需要对儿童的行为表现做出适宜的回应。回应的最终指向是让儿童有效地获得相应的经验。儿童遇到问题是有价值的,有问题才有挑战,才有可能进入最近发展区,在解决新问题时获得新经验。因此,“问题”和“回应”也是部分地被“埋入”环境和材料之中的。这是教师主体性的充分表现,也是激发儿童主体性的充分表现。

徐老师:书中说有效的回应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有效的回应是一-个系统它跨越时空,涉及众多的因素,尤其是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有效回应能力的教师能让幼儿园课程的成效大大提升。相反,一位课程内容和预设活动结果的教师,难以做出有效的回应,也难以有效促的学习和发展。

沈老师: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不是以传授为主的,更不是一种灌输,儿童学习的不只是书面和口头的知识。儿童主要的学习就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会产生问题和困难,会遇到挑战和阻碍,但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有限,不一定都会以问题的方式加以表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即需要教师关注儿童的活动过程,把握儿童的思维进程,观察和分析儿童的行为,从中判断当前的状况以及环境和材料的适宜性,并考虑进一步调整环境和材料。

曹老师: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意义,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作出积极的自我调节。发展这种元认知策略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基础课程的重要特征。在探究活动开始前,通过头脑风暴、画图等形式调取学生的原有认识,使他们明晰自己及同伴关于“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开展自我计划,包括探究实践的目的设定、学习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安排、学习方式、预期结果等。在自我计划下,学生每达到一个自己设定的子目标,不仅显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进步,还培养了学习者对所承担任务的自信心和内在兴趣。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示学生与自己先前的认识进行比较,看一看自己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展自我监控,有意识检查并诊断学习的有效性,是否偏离了预期,在必要时还可修改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或调整计划。在探究实践的最后,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整体回顾,重新审视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将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提高自我满意度,或鞭策学生进一步提高,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

曹老师:美国的发展适宜性课程实践把“总结”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结是对活动过程的回顾,是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复盘和反思,有时也是对新策略的讨论和生发。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状况,引导儿童进行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对于儿童分享经验、分享感受、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是总结的主体,但教师的组织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总结什么,聚焦在哪里?有哪些重要问题和困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教师要把儿童引导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上,这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如果教学展开阶段搞得轰轰烈烈,但活动戛然而止,缺乏讨论和总结,儿童的经验就难以得到充分的提升、交流和生发。

王老师: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幼儿园教育的知识不是严格的逻辑化的学科体系,主要是经验化的知识,是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联的。儿童是在具体、生动的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的。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不是对知识体系的讲解和传递,而是将儿童学习的目标、内容转化和构建成儿童活动的现实场景,为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提供机会和可能,并在儿童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支持,支持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义。

王老师:教师对儿童的支持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本班儿童基础上的对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规划,这是对儿童最基础的物质和心理支持,也是最核心的专业支持。因为儿童正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材料决定了儿童活动的质量,决定了儿童能否面临挑战并获得新经验。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包含了双重支持。一是物质支持。环境的空间结构以及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对儿童活动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对儿童获得怎样的经验和如何获得经验有重要的影响。二是心理支持。空间的大小和布局、材料的吸引力、蕴含的互动机会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对儿童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环境和材料的支持需要教师具有儿童视角和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心理,为儿童的需要考虑。

施老师:教师对儿童的支持体现在儿童活动过程中。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进入相应的环境,选择材料和伙伴,与材料和伙伴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主要的情况,从而引发教师的两种支持。一是儿童在特定的活动中,对材料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出现了材料不适宜或缺失的状况,从而影响了活动的进程,甚至终止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提供材料支持。这种支持的前提是教师有观察能力,能发现儿童活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或者愿意对儿童的请求做出回应和给予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支持可以是直接提供材料,也可以是给儿童建议,让儿童自己去寻找、发现、选择和尝试。二是儿童活动过程中在探索、发现、操作、合作、记录等这些具体行为上出现了困难和问题,甚至因此出现了活动停止、同伴冲突等现象,影响了儿童经验的获得。此时,教师的支持意味着与儿童一起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让活动得到支持和推进。在与儿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在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支持不是简单的告知、指引,而应是有效地支持和引导儿童分析面对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原因,考虑多种方法和策略,进行尝试或选择,最终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样,教师的这种支旦街是教师专业。

 

活动小结

本次研修聚焦于《燃荻》83期的学习,旨在提升科学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研修内容丰富多元。教师们通过理论剖析,阐述了科学实践教育推动知识内化的心理学依据,让我们明晰幼儿在实践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思维发展路径。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读书心得,从中教师们互相学习,汲取经验。

 

上一条:梅园幼儿园《燃荻》第84期学...
下一条:新毛幼儿园《燃荻》81期学习...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