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理论学习>>陶养集>>正文
3月份燃荻推荐(主题)
2024-03-26 15:28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

汪洁萍 郑晓双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仍存在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一致、评价环节缺失等问题。评价任务的前置是打破固有教学思路的关键与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评价的实质是为了促进活动的日趋完善,也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综合考虑教学、学习目标与评价,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很有必要。

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学段。事实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参考,即先预设学习目标,再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继而采取合适的教学行为。以下探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流程。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发展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关注学习期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据此寻找相应的学习证据以证明学习目标是否达成。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一系列“基于标准、追求质量”的改革措施陆续登场。课程标准已经阐明了“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内容”,教师就应该寻求相应的证据检测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最早提出了“教学一致性”概念,并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相适配。研究结果显示,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越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就普遍越高。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学评一致性”逐渐成为了教育的热点话题。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内容,更没有来自考试的压力,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更强。若仔细回顾与分析幼儿园普遍的集体教学活动,就会发现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比较常见。教师通常从“输入端”开始思考,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思考教学,而非从“输出端”入手,即从预期结果进行思考换言之,许多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幼儿的“”。这意味着活动目标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仅仅停留在活动表面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大多取决于教师本身,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如果对丰富的学习信息视而不见就会自顾自地依据教案推进“教程”,却没有关注“学程”于是,表面上看,教师把课程内容都教了课堂氛围也很融洽但课程实施效果难以判断,幼儿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

“教学评一致性”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避开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不脱离本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地践行新教学理念,降低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教学陷于“走过场”的形式化样态,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率。

此外,“教学评一致性”能够促进以幼儿发展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落实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反思力,教师在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时,从自身教学效果出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而从“教书匠”迈向“反思性实践家”;另一方面,“教学评一致性”能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这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评价是否发挥其实质性功能与作用的关键要素。在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思考评价的意义,依据活动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并嵌入教学活动中。对教师而言,这并不是额外的工作负担,而是评价观念的转变,即不再将评价环节视为活动的衍生物或附属品,而是利用评价为教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证据以促进教与学。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活动设计流程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采用逆向设计思维,按照“活动目标一评价任务一学习活动”三个步骤,先从活动目标开始入手,确立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任务;再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最后依据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再次思考目标是否达成。鉴于此,三者之间的联结将变得更加紧密,进而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结构化的体系。

明晰教学目标,融入核心素养

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核心,也是活动设计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清晰地预设好一致且连贯的活动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合理的目标设计需要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园本课程目标,也需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二是精确性,忌过于宏观宽泛,目标中表述行为的动词应根据学习行为的类型准确选择;三是利评性教师设定的目标要有利于评价任务的设计,忌表述模糊,流于形式。此外,目标最好是可以观察到的幼儿表现行为或结果,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类的隐性目标尽量寻找具体的内容载体,多采用“能说出”“会总结”等可评可测的词语,少使用“理解”“感受”等词语。

以大班数学活动“圆圈里有几个”为例,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为:①愿意主动和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套圈活动中的发现;②能够正确判断擦边物品不能计数,学习在两圈交叉的情况下计数圈内物体的数量;③尝试按标记要求在圈内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以上活动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使用方式值得借鉴,如正确判断、主动合作、分享交流、尝试摆放,均具有可评可测的特质。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为检验集体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寻找可靠且有用的证据,即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将其巧妙地转化为可评可测的评价标准或学习任务。在设计评价任务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即一个活动目标对应一个或多个评价任务

评价方式采用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也可以为每一名幼儿设计与活动相关的学习单或任务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具体呈现给幼儿,让幼儿将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思考和理解呈现在学习单上。这样做可以将幼儿的学习结果可视化,形成个体学习历程的“完整证据链”,从而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学习困境,判断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后续活动提供证据。

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考虑,结合美国斯蒂金斯有关评价方法和学习目标的匹配关系理论,以及李忻洁(2019)对评价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关系的研究,可以将评价任务分为三种类型,即选择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几种评价方式各有侧重、互相渗透。仍以活动“圆圈里有几个”为例,其评价任务设计如所示

 

 

 

 

 

 

 

 

 





 

 

构建教学活动,嵌入评价环节

“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立足于目标,通过收集、分析评价信息来反馈学习和教学,而有效的评价信息取决于评价任务的落实。若要实现目标、学习、教学、评价在这个场域中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就需要教师在预设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

首先,要考虑哪些活动设计可以促使幼儿达成活动目标,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保证幼儿“学会”。其次,要思考评价任务嵌入哪一个教学环节更为适宜,以判断幼儿是否“学会”。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再进行的一个环节,也不是等待第三者来评的孤立的环节。活动过程中嵌入的评价任务能够及时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所以评价任务应该随着活动过程自然生发,即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同时发挥评价作用。

因此,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已经到达了终点,而是需要利用评价任务复盘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契合本班幼儿的发展,并以此检测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幼儿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与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路,能够让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看得见。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能力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改变旧观念与旧思路,才能将教育前沿理论真正落实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上,提高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使集体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允郭,夏雪梅.--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4-6.

  2. Cohen.S.A. Instructional alignment: Searching for amagic bulle.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7,16(08):1619.

  3. 张菊荣.--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01):7-9.

  4. 蒋小利.大班数学活动:圆圈里有几个[J].早期教育,2021(14):44-45.

  5. 李忻洁.--评一致性教案的编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摘自《上海托幼2022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盛园幼儿园 蒋丽芬

     

    推荐理由: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学评一致性”逐渐成为了教育的热点话题。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学段幼儿园相关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参考本文章就是为数不多重点在探讨“教学评一致性”聚焦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流程对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着重要意义,进而促使集体教学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上一条:3月份燃荻推荐(非主题)
下一条:12月燃荻推荐(非主题)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