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学习圈”: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实践
胡芸
摘要: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及新课程方案要求,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提出打造“10%学习圈”,实施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实践。“10%学习圈”要求充分利用各门课程规划中至少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围绕新课程方案中的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设计和研发基于学科实践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校从课程建构、内容重构、学程再构等方面探究“五育”融通的策略与路径,实现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
关键词:10%学习圈;课程融通;学习机制;五育融合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对课程内容结构的全面优化,其中一大亮点是引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概念,旨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融合,推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在新课程方案的“课程标准编制”板块,特别强调了“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国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基于上述背景,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努力打造“10%学习圈”,开展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实践。
“10%学习圈”的内涵诠释
“10%学习圈”,即围绕新课程方案中的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各门课程规划中至少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设计和开发基于学科实践的各种学习活动。二附小主要从三方面打造“10%学习圈”。一是课程建构。二附小立足国家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10%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将活动、资源和场域等进行融通,开发活动课程,打造环境课程,充实服务课程。二是内容重构。二附小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梳理、分析综合性学习主题,实施典型主题活动,有效整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任务,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是学程再构。二附小从大概念的视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逻辑,打破常规的课时学习,通过主题学习、项目学习、场景学习、实验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化散为整,深入推进集约化学习,进行教学变革的校本实践,帮助学生“转识成智”。
二附小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实践根植于儿童学习的内在逻辑与机理,旨在深度理解和顺应儿童学习成长的自然法则,通过强化“五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从多维度出发,包括学科间育人资源的整合、教育空间的拓展、教育价值的共通性探索,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融合,具体体现在“学科+”课程的创新设计、校本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丰富实践三个方面。其中,项目化学习作为核心教学策略,精心打造覆盖学生体验关键领域的“10%学习圈”,以此作为推动“五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场域。在这一框架下,二附小不断探索并实践“五育融合”的有效策略与路径,通过具体生动的课程案例与项目实践,生动展现“五育”如何在相互渗透中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10%学习圈”呼应了新课程方案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素养导向为引领,以实践育人为路径,探索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实践。
“10%学习圈”的实践路径
㈠课程建构:“10%学习圈”的顶层设计
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基本形态。要实现课程综合,加强学科实践,就必须推进课程变革。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二附小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整体架构、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
⒈指向融通育人的课程架构
二附小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实践性课程三大维度出发,精心构建了一个紧密围绕儿童学习机制的融通育人课程体系。一是“学科+”课程作为核心板块。二附小每学期利用约10%的教学时间,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挖掘与跨学科整合,开发既体现学科特色又促进知识融通的“大课程”体系。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与互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思维空间。二是项目化课程作为重要补充。二附小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或主题教育活动时间,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项目。这些项目注重实践探索与团队合作,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能力。三是实践性课程作为融通育人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二附小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大(中)队活动时间,精心策划一系列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综合性课题。这些课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⒉采取主题式学习的实施方式
二附小围绕新课程方案中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内容,每学期拿出8-9个课时,开展基于学科实践的主题式学习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二附小将这些课时分散为几个小主题。以数学学科为例,低年级的“数学故事会”“欢乐购物街”就可分散在学期中合适的时间段分主题进行。但中高年级的主题学习,需要一定的课时,就可以一个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安排这些课时。根据实践需要,可集中完成,也可以周末作业的形式分散在几周内完成。
⒊运用全面客观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方面,二附小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与反馈,在审视学期课程纲要与主题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聚焦文本是否紧密遵循并严格落实了新课程方案与新教材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对接度、教材内容的覆盖率与深度、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达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评价方面,二附小依托《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致力于强化对教学全过程的细致诊断、积极激励、全面评价、即时反馈与专业指导。在此过程中,二附小特别引入增值性评价机制,将其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关键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习评价方面,二附小以现场展示与成果发布为主要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以“增长值”为核心评价标尺,聚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进步与收获;采用“项目化”的评价载体,整合并优化评价内容,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深度;以“展示性”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创造性表达与呈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综合素养。
㈡内容重构:“10%学习圈”的实践载体
⒈“10%学习圈”的研究路径
在整体课程框架的基础上,二附小基于以“一育为主,各育并行;一科为基,多科相融”的逻辑关系重构课程内容,完成对“10%学习圈”的内容设计。一是围绕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中的要求进行学习与分析,提出打造“10%学习圈”的课改行动。二是结合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理念及实践进行学习。三是围绕文献研究形成的理性认知开展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案例研究,架构融通育人课程体系。四是备课组基于学情分析,跨学科开发综合课程,编制纲要并总结成果。审核通过即开始实践,未通过则调整后再提交,以此持续优化课程质量。五是通过课例观摩、专题研讨、交流展示、高峰论坛等活动展示成果、评估效果,实现成果的辐射推广。
⒉“10%学习圈”的主要形式
一是选题指导课,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单元。确定主题是“10%学习圈”跨学科主题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取一个核心问题,学生需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科学习、个人研究兴趣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提出自己想要探索的主题。通过遵循“问题—探究—产品(成果)”这样的学习轨迹,学生筛选出那些既符合自己兴趣点又能回应社会需求的真实主题,或是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复杂问题的同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发展了自身的思维方式。实践探究课是“10%学习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成果汇报课,走向融合发展的整体育人。“10%学习圈”以问题、项目为载体,其核心在于采用项目化学习方法,推行跨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了“选题”“方案设计”“实践探究”等环节之后,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成果进行重组。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是其完整学习过程的一种呈现。
㈢学程再构:“10%学习圈”的运行机制
⒈项目化学习作为“10%学习圈”的主要载体
项目化学习围绕学科或跨学科驱动性问题展开,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深入探究。此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整合知识,提升技能与品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呈现成果,深化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跨情境迁移的能力。从问题萌芽到综合应用,每一步都是跨越了单一的课程,真正实现了课程综合,而综合性的课程也发挥了融通育人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⒉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项目化学习范式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要遵循儿童的学习机制。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项目化学习在学习的一般过程中,关注学习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三个阶段的组织推进。结合对儿童学习三阶段的分析与研究,二附小将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与儿童的学习机制相融通,构建了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项目化学习范式:通过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让学习自然发生;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通过成果发布以及进入系列化的其他实践中结束一轮的学习。
⒊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课程融通育人的实践路径
实践路径聚焦儿童学习机制,实施课程融通育人。其中,“学科+”课程促进学科间无缝衔接,项目化课程深度融合“五育”理念,实践性课程则彰显“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这三类课程紧密贴合儿童学习机制的启动、深化与成果展现三阶段。项目化学习作为核心策略,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与项目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高阶思维挑战引领低阶技能提升,形成学习阶梯。最终,学生创造并发布真实作品,经历实践循环,完成学习闭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化学习旅程。
⒋以现场展示与成果发布为主要样态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强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元方式的融合,聚焦学生典型行为表现,深化表现性评价。鉴于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于创造真实作品并融入持续实践,二附小创建了以真实作品为主要形态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遵循明确的原则,营造素养导向的评价环境,分阶段展示项目成果,评选出班级、年级、校级多层次优秀课程融通案例。此外,二附小还结合作业改革,通过学科实践与特色作业展示,进一步验证课程融通育人的实际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