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
作者:郝江玉
一、本土资源与园本课程建设相结合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合理利用各种各类的课程资源,为幼儿创设发展与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可以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更加清晰和明确。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改变对课程资源研究的忽视态度,走出对课程资源的僵化思维定势。课程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幼儿的发展与成长绝不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里就可以实现的,相反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在物质环境的创设方面,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的情况创设一个属于幼儿的乐园,让具有本土化特点的环境不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感悟。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必须在“本土”环境中才可以实现。因此,“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即适应社会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园本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更可以说明本土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园本课程的意义不在于每所幼儿园都要有自己的课程,园本课程更加突出的是由本土教育资源所构成的本土教育环境
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价值。努力营造一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更加直接的交互作用的教育环境,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初衷之一。此外,从幼儿教育的实践原则来看,幼儿园不仅要追求让幼儿在熟悉的文化环境里学习和成长,还应促使幼儿把在课程里学习和感悟到的直接应用到其日常生活之中。这也要求幼儿园的课程必须立足于本土资源。
二、以课程建设的原则梳理本土资源具有切实的必要性
在 5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笔者所在幼儿园一代代的教职员工在园所管理、卫生保健、幼儿膳食及教育科研方面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此外,地处中原文化环境中,中华优秀文化习俗与传统也滋养着幼儿园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与可利用的资源。与此同时,挖掘利用这些本土环境和文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对话”,也是我们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这些资源成为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促进着幼儿的全面发展。
经过梳理,我们按照课程的需要把幼儿园所在区域的可利用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乡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家长智慧资源和生活废旧资源等。然后,针对不同资源本身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对其进行课程化编排。依据课程的规律和幼儿活动的特点,我们将本土资源加以整合和梳理,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促使幼儿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合理使用本土资源的策略
本土资源进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必须遵从服务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宗旨,所以必须按照幼儿的发展需求合理地使用本土资源。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在课程决策过程中,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初步拟定本土环境和文化资源图谱,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素材。经过初步的筛选,我们选定一些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又相对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课程,其中包括豫剧、少林寺、二七塔等。如在有关豫剧的主题活动中,不仅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豫剧的起源、服装、乐器、经典剧目等内容,还邀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班级为孩子现场演唱。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不仅直观感受了豫剧的美妙,而且在家长协助下产生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在有关少林寺的主题活动中,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少林功夫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拓展到建筑、艺术以及旅游等。各个环节都从孩子们的实际经验出发,顺着孩子们的兴趣延展,关键是在一些貌似简单的回忆和情景再现过程中,教师悄无声息地加入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发展的指引和建议。在有关二七塔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先从观察开始,首先向家庭发出倡议,鼓励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实地了解和观察,回来之后就是集体复制、建构二七塔。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他们首先探索如何把照片上很小的“二七塔”变成更大的“二七塔”,然后再继续探索如何把放大了的二七塔图纸变成立体的“二七塔”。孩子们虽然还没有理解坐标的概念,但是在放大照片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坐标以及等比例放大的技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会到在大型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必要性,还深刻地体会到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总之,从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有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
(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扩充教育内容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这是幼儿教育的新理念,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课程发展方向。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这对于擅长在生活中探究学习的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利用郑州的地域优势和幼儿园所在区域的环境优势,我们分别设置了与黄河、碧沙岗公园相关的主题活动。在与黄河有关的主题活动中,问题成了孩子们探索与学习的关键指引。首先,黄河为什么是黄的?然后,黄河从哪里流淌而来?黄河又向何处而去?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最后,我们应该为黄河做些什么?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孩子们逐渐了解了黄河对中原人的意义,激发了淳朴的保护黄河的意愿。在与碧沙岗公园相关的主题活动中,一切都从快乐的春游开始,每个孩子首先从春游物品准备和春游计划开始,在春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尽情嬉戏,还可以与公园内的各种植物亲密接触,但是无论怎样的游玩路线孩子们都会先后经过公园中央矗立着的北伐纪念塔。在春游之后的接续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整理和再现春游的各种经历和经验。大量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仅增加了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本土情感,还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三)利用家长智慧资源,充实教育内容
幼儿所属家庭和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地合理利用并有机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每次开展主题时,我们都鼓励家长为幼儿带来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或者一起帮忙找资料。这样的安排不仅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参与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师教学准备的环节和时间。此外,还不经意间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活动机会和时间,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亲子关系。除此之外,幼儿园的课程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题活动。如让孩子们与父母一起收集各种各样车的图片、玩具和资料,与父母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车。这一过程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也帮助家长与幼儿一起探索发现。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多数往往是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因此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幼儿园已有的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家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往往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总之,家长弥补了班级教育资源的不足,丰富了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果,使班级工作变得更生动、更具体、更生活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广泛而深入地把资源的优势转变成课程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幼儿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