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主持人介绍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这学期,我们走廊游戏已经开始了联动,那么每个年龄段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游戏,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思考。今天的活动,我们就从问题入手,运用检核表对游戏现场进行调研,直击游戏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环境空间创设、材料投放、师幼互动等方面进行研讨和调整,从而优化乡土文化课程的实施。
㈡观摩前的问题反馈 ⒈之前开展的走班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样的问题? 大一班:材料满地都是。 大二班:自己班的孩子来,不介绍,只管自己。老师也来不及管。 陆: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大三班:别的班小朋友也都想做老师。也喜欢扎堆游戏。但是不会三个场地都有人。而且在图书馆里也不会在读书,而是在打滚。 陆:这个就是他们想以什么样的身份进来游戏。可以招募学生,老师是自己班的孩子来当。老师需要去引导。图书馆中可以加一些咖啡、甜品等类似书吧的玩法。 中一班:座位不够,老板在人多的时候不知道该先做哪个菜,来不及做菜。能力不同的孩子,游戏水平也不一样。 陆:可以用便签,像商家一样,做好了把便签插进去,还可以用“叮叮”上菜。 中三班:自然材料很容易坏,也很快就卖光了。材料越来越少。 陆:熟食店可以堂食,可以扩大区域。材料需要回收。 ⒉幼儿在走班游戏中的交往互动情况如何? 孩子去别的班的时候,都变成了老板,角色的转换怎样让小朋友们有意识一点呢? 张:交往推动了新的游戏发展,之前一个人服务一个,现在一个人服务好多人,点单的人多了好多事情。 陆:班级里的小朋友就变少了,班级里的游戏就会没有交往了。 ㈢现场观摩 小班走廊游戏:大班组教师观摩
中班走廊游戏:小班组教师观摩
大班走廊游戏:中班组教师观摩
㈣研讨活动 ⒈在观察中是否有新的问题产生?(逐一罗列) ⒉梳理走班游戏的问题,并讨论对应的解决策略。 ⒊走廊游戏材料的关注: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经验的融合,什么样的材料能促使幼儿主动地去运用它、创造它,从而推动游戏的发展,什么样的材料又能让幼儿从“浅层”到“深层”的互动呢? 小班: ⒈问题:角色语言缺乏,没有交流;角色意识缺乏;钱币问题;小舞台的观众没有交流。 ⒉材料:小卖部缺材料,需要及时补充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小一可操作性的材料多,客人喜欢操作材料。 ⒊策略:小戏台看完一场演出需要清场;引导幼儿以物代物;丰富幼儿买票经验 
中班: ⒈问题:交往互动太少,四班串班游戏没有联动;空间规划不合理;自己班里孩子出来少,孩子持续时间短。 ⒉材料:材料没有及时整理,材料没有分类;材料单一。 ⒊策略:面馆增加桌子;四班联动串班游戏;教师增加引导;增加小客人数;游戏内容丰富;增加娱乐活动。 
大班: ⒈问题:人员扎堆,角色分工不合理;材料收纳整理问题;部分项目小客人等待时间过长。 ⒉材料:材料提供丰富,结合时令青团;游戏内容丰富;有小客人出门证,有利于维护游戏规则。  ⒊策略:重新讨论角色分工;限量,取号来取;整理材料。
⒋达成共识 走廊游戏的交往互动的情况还是比较少,和自己班的互动比较多,和其他班的互动比较少,中班后期可以四个班一起联动,刚开始的时候人多,后面人会比较少,游戏的持续性不长,中班的游戏偏美食类的,比较重复,可以增加一些特色的游戏比如娱乐性或者手工类的游戏。 大班游戏扎堆现象严重,可以限号。整理材料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及时整理,没有随拿随放的习惯,而且游戏的经验也要多一些,游戏的可玩性需要多一点。面馆的空间太拥挤,考虑可以优化一下。 ㈤后续延伸 通过今天的现场观摩和反馈,大家直击走班游戏中的问题,并群策群力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接下来我们就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进行整改,进而来推进和优化我们的乡土文化课程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