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活动目的和意义 主持人:这学期我们一直在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美工区中的运用,从实地探访到资源梳理,从环境创设到课程建设,我们美工区的环境、材料不断变化着,孩子们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一学期将至,我们将通过案例分享的形式,深入探索乡土文化资源在美工区的呈现和运用,发现环境、材料幼儿游戏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师对于资源的辨识能力以及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环境常设的能力。
㈠案例分享 ⒈案例分享 沈佳怡《玩趣味扎染,绘七彩童年》
彭一容《美轮美奂,创出新意》
浦陆芸《玩转创意水墨》
⒉理论学习 《幼儿园乡土文化环境创设的层次、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如何更好地创设乡土文化资源环境? 张:我们在幼儿园里面用到乡土文化资源的时候,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挖掘,比如方言、传统民间手工艺,从物质和文化两方面,结合我们幼儿园实际的生活来看,环境创设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环境中小朋友的感悟和表征。环境创设要以一个儿童视角进行,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乡土文化资源离小朋友比较远,所以幼儿一定要亲身体验,实际探索。同时家长资源也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幼儿年龄小,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增加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深入的乡土文化的探究和认识,这样才是幼儿自发性的。 黄:文章中也提到,乡土文化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语言,一方面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扎染就是民间的艺术文化。在文化中筛选下来的,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小朋友在探索,在发现,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就会渗透在文化里面,手艺会继续传承,会十分有意义。 陆:刚刚案例分享中还提到传统节日的,包括我们的乡土文化有一部分也包括我们传统节日里面的资源内容。 ㈢研讨活动 ⒈小组讨论 ⑴在案例分享中,孩子是怎么玩的?孩子是如何与资源、材料产生互动的?对孩子有哪些发展? ⑵在案例分享中,发现了哪些亮点? ⑶针对案例,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调整优化建议。 案例1:《玩趣味扎染,绘七彩童年》
怎么玩: ⑴掌握方法之后自己玩 ⑵跟着视频学习 ⑶合作 ⑷创造创作不同图案进行扎染 与资源、材料互动:折、压、揉、扎、捆这几个方法对材料进行调整,再进行扎染 发展:艺术审美、动作操作、发展民族认同感 亮点: ⑴幼儿经验丰富 ⑵活动延伸丰富 ⑶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动手动脑,促进能力提升 ⑷涉及家园合作,促进家园沟通 优化建议: ⑴拍点制作的小视频,同年级一起观察学习扎染方法 ⑵同伴之间互相讨论游戏规则,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⑶利用评价,可以自评、他评(同伴、家长、学校),促进提升 ⑷关注个别差异,展开合适的支持策略 案例2:《美轮美奂,创出新意》 
怎么玩:自主、无意识→联系生活中的创作 与资源、材料互动: ⑴提取美术馆资源中的元素(颜色、形状等) ⑵寻找匹配适宜的材料 ⑶自主联系到生活中的创作 发展:颜色搭配、形状组合、审美 亮点: ⑴老城厢文化的体现 ⑵元素的聚焦 ⑶展示架的主体、互动 优化建议: ⑴没有主线的活动 ⑵缺少与主题的融合 ⑶教师为主的活动 ⑷缺乏更加立体的呈现 后期的延伸活动 案例3:《玩转水墨》
怎么玩:无意识(借助材料的运用)→模仿(通过作品欣赏《春如线》吴冠中) 与资源、材料互动: ⑴参观美术馆,欣赏水墨作品 ⑵与大师对话,欣赏名家作品 ⑶材料从一开始比较单一的墨汁、毛笔,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有低结构的报纸、积木、弹珠 发展:艺术审美、动作发展(小肌肉发展)、对乡土文化的深入了解 亮点:结合了角色游戏,不仅在美工区,还渗透到了其他区域 优化建议: ⑴玩的方式更加多样(手印画、泼墨) ⑵材料更加丰富(滚画、甩画) ⑶作品呈现的形式多样(墙面、柜面、悬挂、倒挂) ⑷水墨画加工→水墨作品、手工类作品(灯笼) ⒉达成共识 共识一: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游戏,逐渐深入学习,促进纵向发展 例如,扎染有很多种扎的方法,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观察扎的过程中图案的变化。现在更多是对于扎染染色的快乐,后期可以深入到怎么扎,选择什么角度进行扎染,可以有深入学习,纵向的发展。 共识二:增加活动主线,丰富活动内容 在制作马赛克杯垫,可以让幼儿运用颜色搭配、图形搭配,拼出园标等相撞,增加一条活动的主线,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共识三:作品呈现多样化 作品可以不止呈现在美工区,在区域、角色游戏区都能呈现。 班级美工区可以有一个特色的区域,亮点可以展示出来,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做亮美工区特色。 ⒊主持人小结 今天的案例对乡土文化资源在美工区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分析,以生动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我们看出三个班老师自身对于资源与区域整合的思考,那么接下来期待每一个老师都能有所触动,刚好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让其在课程建设中不断绽放光彩。 ㈤教研评价 主持人:对今天的教研活动做出评价,也可以提一些优化与改进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