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在研课题>>苏州市级课题>>在研:苏州规划:合理期望导向下的幼小全程衔接家长课程的开发研究>>研讨活动>>正文
2025年5月课题活动
2025-05-30 10:35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合理期望导向下的幼小全程衔接家长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3/LX/02/043/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新毛幼儿园

时间

202557

研究主题

赋能心灵成长,提升情绪智慧——家教案例指导实训

所要解决问题

以真实情境破解家教难题

梳理策略科学助力幼儿的习惯养成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理论学习:《家校协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探索》

⒈理论学习:《家校协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探索》

⒉教师讨论:

T1:家长通过亲子互动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平时多参与学校活动并学习心理知识;教师可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课程活动,如主题班会、团体游戏等,定期反馈学生动态。

T2:双方联动解决具体问题,如焦虑情绪等,便可形成教育合力。

T3:家庭设“情绪分享时间”,学校通过情景剧,如模拟考前焦虑、情绪信箱等引导学生宣泄压力,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T4: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艺术兴趣班,开展舞蹈、绘画等课程激发创造力,设立心理俱乐部开展专题活动。

T5:还可以联动社区拓展实践机会,如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公益行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T6:活动设计需系统化,结合评估机制优化实施策略,确保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同步提升。

T7:家长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学的行为观察,学生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增强主体意识。

T8: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能力,确保教育策略的科学性与持续性。

⒊小结: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需要家校深度协同的系统工程。家校协同需以责任共担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支撑,最终通过动态评估形成闭环,共同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长效支持生态。

㈡案例实训

案例实训环节:基于情景模拟的问题剖析与策略生成

研究首阶段聚焦家庭教育中的高频问题,组织工作室学员以抽签分组形式组建研究小组,确定 “小学生上课不良行为干预”“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两大核心研究案例。各小组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完整还原家庭教育场景,按照 “案例呈现 — 问题诊断 — 策略生成” 的研究路径推进:

⒈案例呈现:小组内部分工扮演家长、孩子、教师等角色,精准还原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哭闹拒食等典型不良行为发生的场景,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环境、触发因素及家长初始应对方式;

⒉问题诊断:结合模拟场景,小组围绕 “不良行为背后的儿童心理需求”“家长应对方式的局限性” 等维度展开讨论,初步诊断问题根源,如幼儿哭闹可能源于安全感缺失,小学生上课不良行为可能与课堂注意力引导不足相关;

⒊专家引导与深度剖析:工作室主持人陆英老师与家教专家王大龙老师结合现场模拟情况,引导学员突破初步诊断局限,从多维度深化分析。陆英老师强调需结合 “家长需求” 判断干预方向,如部分家长更关注短期行为矫正,部分家长则重视长期习惯养成;王大龙老师则从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出发,指出不同年龄段儿童不良行为的心理动因差异,避免一概而论的解决方案,最终协助各小组形成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分析框架。

㈢策略梳理

在案例实训基础上,研究进入策略梳理阶段,重点围绕家庭教育痛点——“好习惯养成”,由王大龙老师主导展开策略提炼,形成可落地的亲子沟通与教育实践方法:

⒈核心沟通技巧总结:针对家长在习惯培养中常见的沟通误区(如单向说教、忽视情感连接),提出 “情感优先、快乐协作” 的沟通原则,具体包括:

⑴注重“美感的链接”:在日常互动中融入审美元素,如通过绘本阅读、亲子手工等方式,让习惯培养过程更具趣味性,减少孩子抵触心理;

⑵强化情感交流:沟通时先关注孩子情绪状态,如孩子拒绝完成作业时,先共情 “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写,是不是累了?”,再引导解决问题,而非直接批评;

⑶构建快乐协作氛围:将习惯目标转化为共同任务,如“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看看谁摆得更整齐”,以协作替代命令,提升孩子参与意愿;

⑷践行“陪伴不提要求”:设定专属亲子陪伴时间,如每天30分钟亲子游戏,期间不提及学习、习惯等要求,仅专注情感互动,增强亲子信任;

⑸主动“改变成年人的世界”:调整家庭环境以适配孩子习惯养成,如为培养阅读习惯,在客厅设置书架而非仅放电视,减少干扰因素;

⑹尊重孩子参与权:习惯规则制定时邀请孩子参与,如“每天几点睡觉,你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提升孩子对规则的认同感。

⒉“家风约定墙”实践工具提出:针对家庭规则执行难的问题,提出“福爱之家”核心实践工具——“家风约定墙”,明确两大核心原则:“有话好好说”(家庭成员沟通需避免争吵、指责,用平和语言表达需求)、“有事共约定”(家庭重要事项、习惯规则需共同讨论确定,而非家长单方面决定),并建议将约定内容可视化,贴于家中显眼位置,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⒈家庭教育需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每个孩子的性格、心理需求、成长环境不同,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家庭的“标准答案”,解决儿童不良行为(如小学生上课问题、幼儿习惯问题)需先结合年龄特点、心理动因精准诊断,避免方法“一刀切”。

⒉“尊重与理解”是亲子关系的核心纽带:家庭教育的关键并非“管理孩子”,而是通过平等沟通构建信任——家长需主动关注孩子情绪、尊重其参与权(如共同制定规则),同时调整自身行为(如“陪伴不提要求”“改变成年人的世界”),才能减少亲子冲突,为好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⒊儿童习惯培养需“情感优先、快乐协作”:单纯说教或命令易引发孩子抵触,有效的习惯培养应融入情感交流与趣味互动,例如通过美感链接(绘本、手工)、共同任务(协作收拾玩具)营造轻松氛围,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⒋家庭规则执行需依托“共同约定”:仅由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规则易被孩子抗拒,“有事共约定、有话好好说”的家风模式,能提升孩子对规则的认同感,让家庭规则从“家长要求”转变为“家庭成员共同承诺”。

物化成果

形成了“场景还—多维度诊断—策略匹配”的案例分析框架、包含 6 项实操方法的亲子沟通技巧清单、明确核心原则与实施方法的“家风约定墙”实践工具,以及区分不同年龄段儿童干预重点的问题解决方案雏形。


上一条:2025年6月课题活动
下一条:2025年4月课题活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城厢镇幼教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长春北路11  邮编:215400